跟随总书记的足迹 坚定绿色发展的决心
[2021年09月13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承德市委员会

跟随总书记的足迹 坚定绿色发展的决心

                     ——民革桃李街支部党员赴塞罕坝参观学习题记


9月的塞罕坝秋高气爽,万亩林海如绿色的波涛镶嵌在祖国大地上。在习总书记视察塞罕坝机械林场后,全市掀起了学习塞罕坝精神的热潮,承德民革桃李街支部的党员也倍受鼓舞。9月11日,为深刻学习领悟习总书记视察塞罕坝林场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桃李街支部六位党员积极参加了民革承德市委会的统一安排的参观学习。

613f469114fe8.png

大家首先到月亮山参观了望海楼。在望海楼,党员同志们认真参观了内部设施、工作环境及防火规章制度,手持望远镜远眺林海,感叹塞罕坝造林人的居功至伟;认真听取了常年驻扎在此地护林人刘军、王娟夫妇的生动介绍,了解了他们的护林防火工作和日常生活,是他们的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守护了塞罕坝生态安全。

613f477361650.png

613f478429065.png


离开望海楼,各位党员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尚海纪念林。“尚海”二字指的是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他本来是承德地区农业局局长,1961年,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设一座大型机械林场,他临危受命来到塞罕坝,从此把毕生心血奉献在这里。当年的塞罕坝,除了寒冷,就是风沙,生活环境异常艰苦。王尚海带领的369人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3岁。为了让大家安下心来,王尚海把妻子和5个孩子从承德舒适的小楼带上了塞罕坝。搬家那天,他只从家里带来了一个书柜、两个箱子、几件炊具,全家人在临时腾出的一间职工宿舍里安了家。

在职工们眼中,王尚海并不像一个“当官的”。他没有官架子,穿得总是很破旧,常年和普通工人在一起。家里孩子多,粮食又很有限,为补贴家用,王尚海的妻子在林场当了临时工。尽管这样,粮食还是不够吃,孩子们总是喊饿。林场职工说,他的那几个孩子啊,穿得破破烂烂,面黄肌瘦的,看着真让人可怜!

面对万般艰难,妻子曾劝王尚海回老家。他说:“林场还没有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

因长期在艰苦的环境下劳作,王尚海的身体落了病。1989年底,他突发心肌梗塞。

在承德市一所医院的病床上,王尚海用手艰难地指向北方,艰难地说出三个字:“塞罕坝”,这是他留给亲人的最后一句话。

遵从王尚海的遗愿,他的骨灰被撒在了马蹄坑,在这片他曾经奋斗过的土地上,苍翠松林伴他长眠,而这片林子,也被命名为“尚海纪念林”。

数十年来,一代代塞罕坝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塞罕坝精神。

  在参观中,大家都无不感慨在当时那样恶劣的条件下,王尚海等老一辈造林人,正是他们不畏艰苦,迎难而上,毫不退缩的精神,才创造出了今日的莽莽林海,创造出了永放光芒的“塞罕坝精神”。

613f47ba7ed2c.png

在绿之源纪念石旁,全体党员有幸聆听了当年放弃市区工作和优越生活的“六女上坝”主人公之一的陈彦娴老人讲述了初代塞罕坝造林人不惧风沙,不畏酷暑,创造了世界上最大面积的人工林这一伟大奇迹。

613f481d0a8ba.png

短短两天的参观学习,大家深受鼓舞和启发,塞罕坝精神是发源于承德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引领承德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我们一定要以塞罕坝精神凝心铸魂,把总书记的指示铭记于心、见诸于行,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立足本职岗位,刻苦努力、团结奋进,为推动我市各项事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供稿人:肖迪 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