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老人”朱蕴山
[2015年10月22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承德市委员会
    团结是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就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的问题。善于团结,是政治智慧的体现,是从事统战工作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朱蕴山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的民革领导人。曾与朱蕴山一起参与民革筹建工作的民革老人张克明曾经评价朱蕴山:“外圆内方,为人随和,胸襟豁达,与人无争无怨,能诗能酒,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他就在杯酒言谈之间,很快地解决了”,“是一位令人敬爱的团结老人”。
 
    正直无畏的魅力
 
    朱蕴山名正锟,号蕴山,安徽六安人。幼年时常听父亲讲清王朝的残暴统治和人民反抗的故事,年少时又耳闻目睹了安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反动教会的斗争,逐步形成了他参加革命的决心。1907年,朱蕴山参加徐锡麟领导的安庆起义,目睹了清政府的疯狂镇压、徐锡麟被杀的整个过程。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家乡,被一些乡绅讥讽。面对种种非议和责难,朱蕴山没有灰心,更加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1915年底,袁世凯图谋称帝,朱蕴山在安徽秘密组织武装起义,反对袁世凯复辟。为了筹集反袁经费,他毅然决定变卖自家田地。在和弟弟朱珩山说清原委,征得同意后,将家中40多亩山田留出四分之一给家人养家糊口,其余全部变卖,筹得1200余银元,全部投入反袁斗争。
    朱蕴山不畏任何势力,从国家发展、民族大义的高度思考问题,凭借一身正气吸引了一批有相同抱负的志士团结在他身边,与他有过交往或者熟识的人无不被他的信念和行动所打动。1926年春,随着北伐军的胜利进军,蒋介石在安庆发动“三·二三事变”,镇压革命,并企图收买朱蕴山。朱蕴山不仅断然拒绝,还直言劝蒋介石:“总司令,我们还是不要走太平天国的末路——自相残杀。我劝总司令最好要搞好国共合作,中山先生的遗教是不错的。”此番言论引起国民党内部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反响。在重要的历史时点,朱蕴山不改初衷,始终坚持革命信仰,他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各界人士的尊重。大家极为佩服他能够不畏权势、直言相劝的勇气。此后,为人正直和不惧威权的鲜明特点成为朱蕴山团结各方力量的“名片”。
 
    广泛结交的能力
 
   朱蕴山参与革命斗争的时间长、经验丰富。他为人热情、坦率,思路开阔,具有很高的政治威望。先后创办《安徽通俗公报》、《安徽船》、《青年军报》等进步读物的韩衍,在与朱蕴山多年交往中,给予朱蕴山追求真理,讲大局,不求回报讲贡献等一系列正面评价,充分肯定朱蕴山全身心致力于革命事业的执着精神,以及富有亲和力的团结能力。
    朱蕴山善于沟通协调,在探索民族前途、追求个人进步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革命组织,广泛结交各界人士,为革命积累了“人脉”。1906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先后参加了安庆起义,安庆马炮营起义;先后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简称“民联”);参加辛亥革命、讨袁运动和反对北洋军阀祸皖的斗争、新文化运动;与社会进步人士创办《评议报》,传播革命思想;参与冯玉祥、方振武、吉鸿昌组织的抗日同盟军的活动,发起成立了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在西南组织革命军人抗日联合会,当选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后改名为农工民主党)干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朱蕴山曾协助中国共产党进行“穿梭外交”,从事上层统战工作,争取抗日力量、团结了各方力量,大大推动了革命事业发展。他曾到山东德州、济南等地遍访军界要员,结交了山东督军参谋长胡翊儒、第一混成旅旅长张克瑶、第五师师长郑士琦、济南镇守使兼旅长施从滨、烟台镇守使兼旅长吴长植等多位军界朋友。后来,郑士琦调任安徽督军,胡翊儒任第二十五师师长,移防安徽、帮办安徽军务,朱蕴山特别前往迎接,增进情感联系。这些军界友人对他后来组织的“反曹锟贿选、推倒曹吴”运动起到了积极的助推作用。朱蕴山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点使他结交了众多愿意帮助他的各路友人,使得他在危难时刻频频得到朋友“拔刀相助”,渡过难关。
    重视友情、讲义气,处处以同志的安危为先,不畏牺牲,待同志如亲人,对革命事业和同志始终怀有一副舍己为人的“热心肠”。朱蕴山与段桂兰、杨允中、沈全懋等在安徽谋划反袁称帝的武装起义,因事不机密、计划泄露,杨允中在上海被捕,安庆封城缉拿朱蕴山等人。时任安徽省警务处督察长崔少垣与朱蕴山是知己,特别为他密备两张出入安庆城的证件,要他速走。当时,段瑞兰、沈子修也在安庆城内、受到缉拿,同样需要出入城证。为了掩护二人,他果断决定将两张出入城证交给他们,自己则被捕入狱。这种舍己为友,保护同志的精神,让同志们更愿意相信他,依靠他,和他共事。1931年,邓演达准备到江西指挥起义攻占南昌,迫使蒋介石下台,推翻南京政府的统治,但遭叛徒陈敬斋出卖被捕,朱蕴山也是拼尽全力营救。正是在生与死的革命斗争中与朋友、同志建立起了舍生忘死的革命友谊,各路仁人志士和革命友人都愿意团结在他的身边,共同投身革命。无数次的生死之交,为他在革命斗争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成为他团结人、凝聚人的精神核心。
    由于朱蕴山善于团结、人脉广泛,1948年民革成立时他担任了民革中央组织部长一职。当时,柳亚子对李济深、谭平山领导民革有不同意见,希望重新树立中山旗帜。朱蕴山与柳亚子曾同在民联工作,关系密切。凭借多年的了解,他深知柳亚子的文人性子,遂作诗《柬呈亚子并示平山》以劝:“霸业萧条问粤南,廖朱而后感才难。何须争取中山钵,变作红旗一样看。”一首诗让柳亚子改变了看法。
    曾担任民革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张克明老人对朱蕴山善于团结的能力十分钦佩。他在《关于朱蕴老二三事》一文中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初,原是希望朱蕴山去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担任领导工作的,但民革组织需要他。当时,民革领导层各方面人士都有,有政治活动家,也有军人,还有诗人,他们的看法、想法、做法总是有差异的,有时也可能引起某些不愉快。朱蕴山担任民革组织部长,承担了沟通思想、消除私见的工作,他总是能够得心应手地做好民革多方面团结工作。在他的协调推动下,同志之间,更加团结亲密。
    “文革”初,民革中央常委兼宣传部长王昆仑即被江青诬为“特务”而遭逮捕,在狱7年受到严重摧残。朱蕴山抱着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赖和对同志的爱护,写信给毛主席和周总理,反映王昆仑的冤情,终使王昆仑得到释放。在民革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朱蕴山满怀豪情地作了题为《团结起来,为实现四化和祖国统一的伟大任务而奋斗》的长篇报告。号召广大民革党员“同全国人民一道,‘学习,学习,再学习’,‘团结,团结,再团结’,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进”。
 
    争取各方的智力
 
    朱蕴山在政治工作中非常细心,讲究工作方法,善于细致地考察多方因素后制定策略,有方法、有技巧地解决各种问题。
    1935年7月,朱蕴山在天津担任“中华民族革命大同盟”华北办事处主任期间,接受中共北方局的重托,争取阎锡山反蒋抗日,为红军在陕北的生存与发展争取时间和空间。他对阎锡山的个人性格、利益关系、周围环境作了详细分析。朱蕴山的基本判断是,阎锡山虽然为人十分精明,但在心理诉求上与蒋介石并不完全一致,存在两面性;二者在反对共产党这个目标上虽是一致的,但在山西统治权的争夺上又存在不可弥合的矛盾,中共还是有机会将他争取过来的。为此,朱蕴山“四赴太原”,有耐心、有恒心地分步做阎锡山的工作。
    为了做到有的放矢,朱蕴山首先从阎锡山的身边人着手,通过同盟会和安徽同乡的关系找到阎的参谋长台寿民(即林逸),试探性地请其将参加“民族革命大同盟”的约请转达给阎锡山,看看他对联共抗日的基本态度。其次,充分准备与阎锡山的会谈。在详细分析全国和华北形势的基础上,朱蕴山指出:“百公欲保山西,日本不能靠,蒋介石不可靠,唯一能靠的就是共产党。”第三,在私人沟通取得良好进展的情况下,代表中国共产党正式转达中共北方局的看法和共同抗日的期望。在阎锡山心理可接受的范围内,建议“首先取消公道团”,逐步推进工作。第四,步步深入,落实成果。在第四次赴太原时,将毛泽东主席致华北民族革命同盟转阎的密函面交,并偕同南汉宸、彭雪枫两位中共代表,正式交流抗日对策。最终,朱蕴山为推动阎锡山成立统战组织——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联共抗日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工作方式上,朱蕴山根据不同事情和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方式灵活、方法多样,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力地争取了各方力量投身到抗日民族大业。他曾临危受命,担任“皖中招抚史”兼青年军队长,负责招募工作。为了更好地宣传青年军,深入发动有志青年参加,他亲手写了两幅标语——“吃菜要吃嫩菜心,当兵应当青年军”,“青年军,保省宁,扛枪杆,有前程!”大大激发了年轻人的热情,报名非常踊跃,队伍迅速扩大。1948年底,朱蕴山也曾担起联络、保护李济深等民主人士北上奔赴解放区的重任,他绞尽脑汁设计了请客障眼法、敷衍障眼法、小艇游览法、迂回上船法、夜色障眼法等一整套隐蔽的掩护措施,成功护送诸多民主人士顺利抵达解放区,圆满完成组织任务。小到一条标语,大到护送民主人士北上共商新中国成立大计,无处不体现朱蕴山的智慧。
    朱蕴山非常善于做人的工作,把握住问题的关键。为推动国共全面合作抗日,朱蕴山积极向时任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宗仁建议筹建安徽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简称动委会)。朱蕴山非常明白人事问题的重要性,在筹建之初立即着手安排有关事项,寻找可以推动抗日工作的人士。为了能让进步人士掌握机构的主导权。他进行了深入而又细致的谋划,不顾自己刚刚进行过胃病手术,立即返回家乡,一方面动员光明甫、常恒芳、沈子修、史恕卿、童汉璋、周新民、狄超白、朱子帆等进步人士,向他们介绍安徽国共合作的形势和前途,发动民众抗战的重要性,联蒋抗日的紧迫性和可能性,请他们出山共同组织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另一方面,他还为他们逐一准备简历和事迹材料。在李宗仁到职视事时,对拟任进步人士进行口头介绍后,将他们的文字材料一并呈阅。并且对于可能的破坏活动也提前做好准备,特别将破坏抗日分子在安徽革命中的劣迹向李宗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让他有所认识和警惕。朱蕴山的未雨绸缪,成功推动了皖南、皖西南、皖西北、皖东北、皖东等地区相继成立了各级动委会,安徽各地民众抗日救国运动出现了一波高潮。朱蕴山的机智敏锐和勤于思考,是他团结各方人士的“动力引擎”。民革成立以后,朱蕴山在李济深的眼中,也是一个阅历丰富、眼界开阔、政治见解高明的人,许多事都愿与他相商,后者也总是通过对具体事情进行深入分析,灵活、巧妙地设计相应的对策,从而争取各方支持。
    朱蕴山一生致力于团结各方人士、凝聚进步力量。他坚定而执着的革命信念、浑然天成的凛然正气,使得爱国、民主人士愿意团结在他的周围,汲取革命正能量。他舍己为人,为革命无私投入的奉献精神成为他的“团结法宝”,在他的感召下吸引各路社会贤达投身革命,在生死患难中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他极具智慧、妙招频出地完成了一个又一个任务,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成为革命“智多星”。
 
                       -------<团结报>